
刻漆这门技艺,你听说过吗?
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现场,人流如织。在位于新闻中心的“上海非遗客厅”里,一幅花鸟题材的刻漆作品吸引不少“老外”关注。黑色的厚重漆面上,桃红的牡丹雍容华贵,一旁有两只鸽子酣嬉淋漓,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画面。
这是“95后”刻漆技艺传承人陈尹然连续第三年携作品登上进博会的舞台。这幅新作《国色天香》可谓“炫技”之作。鸽子的羽毛轻柔细腻,刻坏一笔就可能前功尽弃。然而,当不少老外来高价求购时,陈尹然却拒绝了。他认为,为进博会打造的作品不计时间、精力和成本。他更希望这些精美的作品永不出售,而是出现在各类展示活动中,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海派刻漆的美。
图说:陈尹然在进博会上。宋梅 摄
1996年出生的陈尹然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一名老师。走进陈尹然的工作室,一股木与漆的清香便悄然漫入鼻息。屋内四处陈列着美轮美奂的作品,其间错落着一座座工作台与置放器具的木架,更有不少未竟之作,安静等待着匠心的雕琢。在这间工作室,他不仅创作作品,同时也将这门千年技艺教授给学生们。
陈尹然介绍,刻漆作为漆工艺的一种,其历史可追溯至七千年前。古时,因木质器具的刚性需求,精湛的刻漆工艺曾盛极一时,深受达官贵人的青睐。后来,上海与扬州两地的刻漆技艺尤为突出,其中扬州偏重于“工”的精细,而上海的海派刻漆则融合了国画、书法和篆刻的技法,更注重“艺”的表达。后来,上海还建立了好几座生产刻漆工艺器具的工厂,出口海外赚取了大量外汇。然而,随着现代化学油漆对大漆的替代,漆工艺也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,当时的老匠人也四散到各处了。
图说:陈尹然在创作中。摄影记者 陶磊(下同)
陈尹然的父亲是一位画家,从小陈尹然就接触书画。尤其一些古砚、水盂、铜炉等传统工艺器具让他特别着迷。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念书时,陈尹然结识了雕塑大师王晓明,由此接触并喜欢上了刻漆技艺,很快陈尹然就拜入王晓明门下,系统学习刻漆技艺。2017年,陈尹然和师父决定,要为这项千年技艺申遗。申请非遗,需要追溯三代以上的技艺传承。为此,师徒奔赴北京、苏州还有安徽黄山等地,搜集了大量文字和实物资料。“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,我们见到了许多古人留下的刻漆作品,但遗憾的是,大部分作品已经严重损毁。许多作品几乎是直接‘捡回来’的。更有甚者,一些作品被现代化学油漆‘二次破坏’,严重侵蚀了作品的灰面,”陈尹然说。这些见闻使陈尹然深感保护漆刻技艺的紧迫性。他们收集了众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,并将其带回工作室进行修复。有些作品仅前期的清洁工作就需耗时两年之久。2020年,松江刻漆技艺被列入第八批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在工作室,记者跟随陈尹然了解了刻漆工艺品制作的全过程。首先要对木质材料刷靠木漆,让木制内胎的结构稳定,防止变形和受潮。后面就要用瓦灰或鹿角霜由粗到细一道道批在内胎上,建立雕刻的深度。之后就要刷上漆面,抛光打磨。最后就可以雕刻创作了。在雕刻创作的过程中往往还要结合上色、贴金箔、螺钿镶嵌等工艺。

图说:工作室内部分师生作品。
“我们这个专业,如今是冷门中的冷门。几乎只有上海和苏州两地的工艺美术学院系统地在培养人才。”问起刻漆技艺的现状,陈尹然如是说。他还介绍,由于刻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艺,学起来并不容易,往往需要多年才能掌握。除此之外,大漆过敏也“劝退”了许多人,症状严重时,往往引起水泡,甚至皮肤肿胀溃烂,学员往往要经历多次过敏症状才能减轻。
最近全国股票配资公司,陈尹然正致力于开发物美价廉的文创实用器具,旨在让更多人接触并爱上刻漆艺术。令人欣喜的是,在成功申请非遗后,刻漆非遗体验课程迅速走进市民夜校、青年夜校等场所,并广受好评。如今,几乎每周都有两节刻漆体验课等待他去授课。陈尹然认为,唯有让刻漆技艺重新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,才能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。这门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技艺,他将毕生守护。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