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那多手记”新书签售会上,调查记者那多遇到了多年读者小望。在小望邀请下,二人夜闯空门,揭开了尘封多年的连环杀人案的真相。没过多久,小望竟死于意外车祸。那多着手调查小望的死因,知晓了一个神秘组织及其“洞察者”计划——原来人生轨迹被大数据捕捉量化形成所谓“人生曲线”,那些强烈脱离人生曲线的人,被称为“脱靶人”。这便是上海悬疑作家那多新作《命运脱靶人》的故事,由此触及现代人在大数据时代下的精神困境与自我探寻之路。
对那多来说,“那多手记”是一套特别的作品。在上图东馆举办的《命运脱靶人》新书首发式上,他回忆,开始创作这个系列时,新世纪初,他供职于一家新闻单位,“那多手记”的主人公就叫那多,多少带着个人色彩。二十余年间,系列小说与现实世界同步生长,自媒体兴起,小说主人公那多从年轻记者成为中年创作者,角色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变迁、作者个人经历深度交织,“翻开这本书,读者能看到我对社会变迁的思考,也能看到不同年龄阶段面对超现实事件的态度差异”。
《命运脱靶人》创作始于2020年,故事设定在2021年,延续“那多手记”系列“伪非虚构”的创作风格,在题材上实现了新的突破,以大数据、命运预测的脑洞为核心,构建了一个既科幻又扎心的世界:当机构通过先天基因与后天行为数据,为每个人绘制出精准的“人生曲线”,人类是否真的会沦为被算法操控的存在?书中一个关键设定引发读者热议——当有人偏离预设的“人生曲线”成为“脱靶人”,是算法漏洞,还是自由意志的觉醒?
“现在,大数据越来越成熟,比如我太太在旁边刷小红书,我也会被推送到同样一条,这样的预测、监控我们每天都在碰到,无法逃脱。不过,我在小说里设想的是,一个人的先天部分有没有可能被预测和监控,结合大数据,就能让一个人的行为模式、遇事反应无所遁形,命运就被画成了一条可预测的曲线。假使‘脱靶’,是因为什么?”那多与读者分享自己的脑洞由来。
初读《命运脱靶人》,悬疑作家唐隐误以为是一部传统刑侦小说——开篇从签售会偶遇老读者、卷入连环案调查切入,写实的叙事风格极具代入感,直至“人生曲线”设定登场,才惊觉这是一部“悬疑套悬疑”的软科幻作品。“书中的设定看似超前,说不定在世界的某一角落已经成为现实。会不会已经有人在做这样的事,收集大数据,为每个人划定今后预测的命运曲线?”在她看来,那多是用软科幻的外壳,写了现代人对“失控”的焦虑,“书中的脑洞没有脱离现实,读者能在‘被大数据预测行为’的细节里看到自己”。
被问及创作犯罪小说与软科幻小说的差异时,那多坦言,两种写作状态截然不同,写犯罪小说更艰难,但艰难也会带来快乐,就像登山艰难,但登到顶也会快乐、满足,这是两种不同的意义。他透露,未来“那多手记”系列可能尝试更短的形式,以不同人物承载更多元的脑洞,打破现有框架的束缚。
不少读者表示个股配资,书中对“命运脱靶”的解读让自己重新思考“何以为我”——在被大数据定义的时代,或许“脱靶”不是失控,而是自我觉醒的开始。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